子計畫六:四溪族群產業經濟調查研究(2/3)

主持人:張維安(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以四溪為對象,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是,溪流的上游有原住民,然後是佔有最多數人口的客家,再其次是比較靠海的閩南,事實上這個區域的居民還包括49 年來台灣的外省人,與近年才開始比較明顯增加的新住民,族群的多樣性相當高。

初期以「年鑑學派」特別是F. Braudel 在「集體的命運和總的趨勢:地中海史」,以及「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的一些分析觀念作為參照的架構,即使有這樣的共識,我們也注意到並非尋找有利的証據套到研究的框架中,在進入四溪的田野與資料之後,將會特別著重建構本研究自身的觀點與見解。

客家族群社會經濟的特色之構成原因眾多,相關的原因有客家移民在原鄉的經驗、移民到台灣的境遇、所居住的地理氣候、不同的時間所遭逢的國內外市場結構以及各種結構性與情境性的理由。為了分析這些特色以及造成其特色的原因,我們將時段分成地理時間、社會時間與個體時間。社會時間的歷史,是全體史和集體史,針對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所牽涉到的客家社會經濟議題加以分析,族群的競和、人口、地區與全球經濟結構等,例如經濟中心的形成和移轉族群關係的形成和轉變,乃至於後來不同族群之間的區位分佈和產經關係。

Braudel 的經濟分層作為一種方法論,物質生活、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物質生活是探討日常生活底層的經濟生活結構,可以看出長期內反覆進行的行為。經濟生活,討論不同的交易形式,從最基本的物物交換,到成熟的市場交易行為,看看是否能建構出一套「模式」、一種「類型」或「規則」,並從社會的面向來看經濟活動的意義,尤其是放在國家角色與更大範圍的影響之下來討論時所具有的意義。在這些討論經濟活動的架構中,關於資本主義的見解與意義,如壟斷的意義或工業、商業、金融資本主義的意義,也將作為思考經濟分層與經濟分類的啟發性(也只能具有啟發性意義,不可能作為套用的架構)來參考,在市場經濟的層次,我們也將分析這個地區的經濟活動中心的形成、轉移,發展早期的「經濟世界」的範圍與形成的過程,以及後來「世界經濟」發展之後所帶來的影響。在第一年的分析中,我們追索了古道與經濟區域的關係,我們也從道路交通(如溪流、古道、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等)追索竹苗兩縣的「 分化」過程。

有別於過去以產業為單位、以行政區為單位,或從宗族的角度所進行的思考,而提出了一個自然結構的視野,企圖達到第二年,將針對日據以後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各種社會經濟政策的影響,以瞭解流域中之族群生計特色、族群產業的延續與傳承等議題,提出具體的論文,參加研討會或向期刊投稿。將分析個體時間的相關資料,特別是一些興起時間較短的族群產業特色,寫作投稿。從「整體的地理空間」的長時段來解釋族群文化與產業經濟之間的發展,在分析的方法方面,我們將通過族群之間的比較分析,以及四條流域之間的比較研究來探索客家的特色。張維安則針對四溪流域其它的經濟議題進行討論,並整合、比較、分析四溪流域的族群關係與產業經濟的相關議題。

研究方法,熟悉國科會、客委會、文建會、農委會等各單位過去的調查資料庫,作為分析和探索問題的基礎。

年度工作重點

第二年,將針對日據以後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各種社會經濟政策的影響,以瞭解流域中之族群生計特色、族群產業的延續與傳承等議題,提出具體的論文,參加研討會或向期刊投稿。將分析個體時間的相關資料,特別是一些興起時間較短的族群產業特色,寫作投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gxjoelle 的頭像
    shgxjoelle

    四溪計畫研究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