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的關西客家文化,就是融合了四縣、海陸、饒平等地區的客家先移民與道卡斯族原住民、泉州福佬等多元文化而成。

三、 建築文化

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整體而言。臺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在材料的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在空間格局的設計上,一方面堅持著公廳的家族性公共空間的規矩,另一方面也因地制宜形成南北分殊、西東各異的在地化客家建築風格。著名的新竹縣北埔天水堂姜屋、屏東縣佳冬蕭屋、六堆夥房與美濃菸樓等等優秀的客家傳統建築,都可以看到臺灣客家建築落地生根的具體軌跡。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引自http://www.gio.gov.tw/info/culture_c/hakka.htm

淺談台灣客家建築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articles/6-04/3.html

五、 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苗栗縣的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廣東梅縣、蕉嶺等「四縣」地區。苗栗縣境內多山,少有廣闊的平原,除了地勢較平坦的苗栗市是該縣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外,其餘的地方,不是以散村的形式分佈於山林田野間,就是以集村的方式集中在各山谷之中。所以,苗栗當時的生活及交通條件,較其他客家地區孤立。

在1935年(民國24年)發生的大地震,幾乎毀掉苗栗地區的古老建築,也徹底改變了苗栗地區的建築形式。當時台灣受日本統治,於是當地房屋重建時,開始大量使用日本瓦、木料建築、加入日式的建築風格與建材,受日式建築影響至深。不過仍保留了「ㄇ字形」和「口字形」的建築形式,以及客家人「堂號」的傳統元素。

六、 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新竹縣是客家人比例相當高的地方,主要是來自廣東陸豐地區的海陸客家人,其中也夾雜一些饒平與四縣的客家人。

在新竹,有個講「饒平」客家話的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新竹的六家地區。現在這個地方因為高鐵經過,變得炙手可熱。六家地區,是新竹境內少有的一個單姓集村。

以六家地區的「林屋」為例,林屋的來台祖,是來自大陸廣東省饒平的林先坤。林先坤在大陸饒平是在圓樓裡成長,當時到新竹地區開墾的客家先民,很少人擁有在圓樓裡生活的經驗。林先坤與來自饒平的族人,來到了新竹的犁頭山下,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開墾,於是便定居下來。

當時六家地區的開發並不容易,一方面要防範來自山中原住民的威脅;另一方面,因六家地區靠近頭前溪,還要嚴防海賊來犯,所以需要具防禦功能的建築。若依照原鄉的生活經驗,以建造圓樓的方式防禦外敵,可能會緩不濟急,因為建造圓樓需耗費數年的時間,而外患卻迫在眉睫。因此大家決定住在一起,把屋舍建好後,先在屋後開鑿溝渠當作「護城河」,房子四周再種上刺竹,並圍上木柵,平時還派人看守站崗,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平時還召集庄裡的年輕人練武,組成一支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變成保庄衛土的組織。因此,用防禦工事及防衛組織,以取代大陸原鄉圓樓所具有防禦功能。

清朝乾隆年間,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從彰化出發,勢如破竹,並攻陷堅若磐石的竹塹城(新竹市)。林爽文軍隊沿路姦淫擄掠、無所不為,開拔到六家地區時,卻遇上了林先坤所設下的防禦工事(刺竹、護城河、木柵),以及當地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林爽文在此吃了大敗仗,一蹶不振。最後在義民軍與清朝政府的夾擊下,林爽文被捉至北京處決。

七、新竹、桃園:散村夥房與四生

(一)陸豐原鄉的情況:

新竹人的原鄉,除了廣東饒平之外,還有來有來自大陸陸豐地區的客家人。陸豐地區是屬於單姓集村的聚落形式,有共同祖先的人家同住在一起,例如姓彭的,整個聚落都是姓彭的人家,因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顧。單姓集村以祀奉「開基祖」的祖堂為中心,向兩旁慢慢分房。子孫繁衍至五、六代以後,再擇地另蓋一座「公廳」。在大陸的陸豐,平坦的地方全部種稻,為了省土地,他們選擇在山和平地的交界處、無法種稻的地方造屋居住。

(二)桃、竹地區散村的形成:

客家人來到新竹、桃園開發後,因與「福佬人」、「原住民」之間族群關係的衝突較不緊張,而且出了竹塹城到桃園一帶,大多是客家人,因此,客家人和福佬人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了不少土地。因少了安全上的顧慮,當地人將田開墾出來後,就將房子蓋在那裡,成為田園中獨棟的農家。這種田園中獨棟的農家,不僅構成了北台灣特有的「散村」聚落形式,也表現了一種建築上所謂「四生」的觀念。

(三)傳統夥房的四生觀念:

在北台灣的鄉間,常可見到隱密在綠林之中的紅磚、紅瓦的夥房屋,四周圍繞著田地,尤其在油菜花田盛開的季節裡,彷彿寧靜的人間仙境。許多的老夥房,因族人紛紛外遷而顯得落寞、寂靜。事實上,在這個生態體系中,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廣植竹子與樹木,不但可防風,也可當作燃料。飼養的家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可以說,這種獨棟的農家,本身就建構成了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四)北部客家的外廊式夥房

為了因應冬天又濕又冷的氣候,北部地區的老夥房屋,以廳下為中心,不論增加多少房間,內部都是相通的,即使兄弟分家了,仍可以不出門便可互通有無;不論風雨,小朋友也可在如迷宮般的夥房屋裡玩捉迷藏、玩遊戲。這種內部相通的獨棟夥房,我們稱為「內廊式」夥房。(台灣南北客家相比較,台灣南部的客家夥房是屬於內部不相通的「外廊式」夥房)

北部這種「內廊式」夥房,在中國原鄉地區沒有出現,就建築的角度來看,大概是為了適應氣候所發展出來的。

八、結論

客家人來到台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台灣的客家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基於歷史發展背景的因素,雖然台灣客家人仍保有部分原鄉的源流,然而大體說來,都已經隨著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因地制宜的因素而改變,因而形成了「台灣客家人」,這也是文化「在地性發展」所不可免的現象,建築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稱為「台灣的客家建築」。今天我以人文、移民的角度,帶各位認識台灣客家建築,希望能讓大家有新的收穫。

問題:

台灣客家人為什麼沒有土樓?

台灣客家人的建築有何特色?

竹塹地區客家建築與原鄉建築有何不同?客家建築與其他族群建築有何不同?竹塹客家與台灣其他地區的客家建築有何不同?

建築內有無與產業相關的設計?例如禾埕用來曬穀。

客家人所經營的產業處即哪些物質基礎(生產、消費、分配),其中都與人群互動有關,由這些所展現的整體性有何特性,如何能說客家產業具有某種"客家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gxjoelle 的頭像
    shgxjoelle

    四溪計畫研究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